慈心悲願傳我心


如是聞如是思
2022 6月 (I)

真正內斂想要求進步的人,是用心將聽到的事情或道理好好地去蕪存菁、沉澱紀錄下來,細細咀嚼它的香味與甜美,當內心發現越咀嚼越有勁,那滋味才是最香、最甜、最美的,最終消化吸收轉化為自己的判斷與領悟。再好的道理若沒去體會與實踐,是無法知道它箇中滋味的!「修行」也是一樣,沒有修就沒有證,沒有證自然也就講不出那個境界。人身最可貴的性格就是我們能夠多聽、多聞,將聽到的東西融入我們的生命,萃取精華後,再以身教言教去度化他人、奉獻社會。

日日母親節
2022 5月 (I)

每逢母親節,有人追憶母親,有人歡慶相聚。有孝思的人總會心懷感恩,無論憶念兒時母親愛心呵護的點點滴滴,還是想起自己年輕叛逆時帶給母親的憂煩,都會因母親的付出和包容而深深感動慚愧。但不管是長大後到遠地念書留學,或是出社會後,現實迫使我們離鄉背井求職,還是奔波往返於工作及家庭之間,身為子女的我們真正能承歡膝下的時間又有多少呢? 一日母親節是短暫的,若能時常心存孺慕、繫念母親對我們的恩德,那麼日日都是母親節,這才是母親心中的期望啊!「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世間最難報的就是父母恩,願我們都能在每天的生活中─以溫柔感恩之心謙順侍奉父母,以反哺之心孝敬報答雙親。

隨喜功德
2022 4月 (I)

普賢十大願中的第五大願正是「隨喜功德」,隨著自己所見所聞,凡是有人做了善事,不論大事或小事,都能以歡喜的心隨順應和、稱揚讚歎,那我們也會得到與他相同的功德。舉例來說,釋提桓因過去生曾為商人,某次,在經商的旅途中,經過一座傾頹的佛寺,由於不忍見到寺院敗壞,於是發心重整寺院。當時,他的三十二位夥伴,見他如此發心,深受感動,都紛紛出錢、出力隨喜幫忙,共同修建這一座寺廟。由於共同建寺的功德,他們後世一同感得生天的福報,釋提桓因為忉利天宮的天主,其餘三十二位則成為他的輔弼。所以這一念隨喜的發心是非常可貴的,若我們每一個人可以把握當下,時時刻刻稱揚讚嘆他人,與每一位眾生結善緣,那當下就是西方淨土,我們的生

態度決定命運
2022 3月 (II)

有句話說:「心若改變,態度就會改變; 態度改變,習慣就改變;習慣改變,人生就會改變。」態度是一種遇事的情緒反應、想法和信念。世間法如此,出世間也如此,修行是什麼?就是修正我們的行為、態度與觀念,將不好、舊有、累劫的積習改正,不斷地向上、向善,這是修行。師父在教導我們的過程中,常說:「我計較的不是你們的能力,而是你們的態度。」師長苦心教導換取的常常是一而再地犯錯與不解師心的反抗態度,身為弟子的我們深感慚愧。誠如前言,修行就是要徹底改變、修正自己不好的習氣,過程更需要善知識的提攜。共勉之!

感恩心 歡喜心
2022 3月 (I)

師父上人常說:「不懂感恩的人易生怨。」有了怨,心不生歡喜,心不歡喜,身心不調,多病苦,然而學佛的修行人正是要從觀照我們日常的身心調和下手,所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在佛寺齋堂中,佛門弟子在受用飲食所作的觀想之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正是說明了對於我們現成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應抱持著一份惜福與感恩的心。許多人常常犯了在職怨職的毛病,在我們生活、工作的範圍,常常將別人對我們的好視為理所當然,周遭發生的事情一問三不知,沒有絲毫的關心與感恩之心。如果我們在別人最需要幫助願意伸出援手,或者願意每一天都用兩分鐘的時間用心在自己周邊最關心的每一個人身

真正的快樂
2022 2月 (II)

快樂是什麼?快樂是一種深刻的內在智慧力與慈悲力,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態度,尋求幸福快樂的人生是時下多數人想擁有的,但多少人享有真正的快樂呢?佛說人生苦多樂少,即使是快樂也是很短暫的,所以佛法教我們不要以苦為樂,要離苦得樂。一般人感受到的快樂都是為了滿足五官而得來的,這種快樂都是暫時、無常的,很快就會過去的,最究竟的快樂就是透過修行而得到的解脫快樂,遇事不再任意起煩惱,心理也不會再有任何負擔,那才是我們值得追求的快樂。

被罵的幸福
2022 2月 (I)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遇到過啟發自己的長輩和師長,有時是溫和委婉的循循善誘,使人如沐春風;有時,卻可能是嚴厲的叱喝,在那當下或許難以接受,但事後必印象深刻且感謝,因為明白了別人願意責罵我們,是表示看得起,認為我們應是經得起罵,而且值得雕琢的對象。所以,當我們遇到責備或要求時,切勿動怒或急於反駁,反而該平心靜氣地思考、探討原因,如此才能幡然領悟,進而修正自己的習氣。何況日常生活中,來自父母、師長、主管、朋友…的期待往往殷切,有時責備在所難免,若能發自內心地真誠感恩他人教導,令自己由衷產生警惕之心─去惡向善,這難道不正是別人求之不得的福報嗎!

善惡一念心
2022 1月 (I)

一日,師父上人開示:「古人常說『善惡兩條路,修的修,造的造。』善與惡看似兩條路卻又不離一念心,智慧心就是善念,愚痴心就是惡念。現今的社會為什麼普遍帶給人們不安的情緒呢?因為人們善念少的緣故,當一個地方的善念力量大時,龍天護法都會來護持,社會就會和諧;反之,則容易烏煙瘴氣,諸事不順,沒有祥和之氣。大至社會國家,小至我們的生活範圍,都要時時善念,所到之處自然一團和氣。」

佛法是生活的智慧
2022 12月 (II)

師父上人開示:「雖然佛法道理深奧,教人捨己為人、利益眾生,看似遙不可及,然而佛法是可以運用於生活中的,譬如,身為知客師父,為因應眾生不同個性,可以放下身段,用方便善巧展現待客之道;又譬如調煮美味三餐的師父,每餐可抱著歡喜慈悲的心供養大眾師父色身,與十方來的廣大眾生結緣。」如果人人都能勇敢用佛的教導來照見自己的毛病,學習菩薩精神,就會發覺內心小根小器的想法令自己慚愧,於是開始懺悔、改善,如此佛法就是活用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誤將佛法當成了供品,每天只知恭敬禮拜而不知其義。

修行二大要領
2022 12月 (I)

法師開示:「無論修行什麼樣的法門,皆要掌握兩個方向:第一是懺悔業障。第二是朝向佛法智慧的正見,一直去行。」 無始以來我們因無明業力而輪轉生死,業力的作用是覆蓋智慧,沒有智慧很難修行,所以修行一定要先懺悔業障,若將業障比喻為鹽,懺悔就好比在一缸鹽水裡加入清淨的水,持續不斷的加水,鹹味就會一天天的淡掉。 懺悔之外還要精進的聽聞正法,不斷的正思惟開發智慧,而智慧的開發必須發心,省庵大師云:「入道要門發心為首,心發則佛道堪成。」發心越大,得益越多,將佛法在生活中實踐,勤勞作務,發心為眾行六度才能開顯智慧。行佛不容易,但是我們不能放棄,只有懇切慚愧發心,真正去行,才能朝向目標一步一步的邁

因緣果
2022 11月

世間萬物無一相同,即使用機器打造出同樣的作品,也是有極其細微的差異,有情眾生也是如此,共業當中還有別業,一切皆是因緣所成法。因緣的微妙錯綜複雜是最平等的,只是凡夫眾生不懂這個道理,總是在果報上計較、埋怨,看到別人的好容易升起羨慕、嫉妒之心,其實這對自己都沒有幫助。「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慈悲的佛陀悲愍眾生的愚痴,告訴我們緣生緣滅的道理,因緣果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改變的,所以要用歡喜心來面對,把握當下,積極的創造善的因緣,知福、惜福、培福、種福,長養無盡福,不斷的提升自我,懺悔種種的障礙、業障,日復一日,污垢的心會慢慢的被洗淨,智慧也會漸漸的顯現,目標是成就菩提道。

放下心中包袱 踏實過生活
2022 10月 (II)

一日,師父上人開示:「師長是大家的善知識,如同家中的父母,平日的指責和教誨都是為了你們好,減少你們在修行的路上走的冤枉路,有時候講到你們的缺點,你們就放不下,內心的念頭複雜,正念都提不起來,於是就沒有抉擇善法的智慧。」我們每個人都有大大小小的包袱-貪欲、瞋恚、愚癡、我慢、疑心,這些都會使我們失去正念,師長的當頭棒喝,如果能當下接受,就是為自己消業,得到師長的祝福。對師長的教誨能夠善解領受,便能受到師長功德的加持,用開闊的心踏實快樂的活在每一個當下。

量大的人能相互成就
2022 10月 (I)

師父上人開示:「器量可以造就一個人的福報,感得龍天護法的擁護。雖說器量是天生的,但也可以從後天學習、培養,你們只要學習師父的器量,就能擁有快樂的人生。」世間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依賴的,沒有任何一物可以獨立存在,例如我與院子裡的樹,樹製造了我所吸入的氧氣,而我也呼出了二氧化碳供給它的成長,看似兩個獨立的個體,其實是相互依存的。人與人之間也是一樣,我的幸福與他人的幸福是分不開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盡力去幫助別人的原因,如在工作上,後輩因前輩的提拔而成就,前輩於是能卸下重任;修行路上同參道友更是要互相提攜,才能彼此成長向上。所以要學習用寬闊的視野看待每件事情,因為幫助別人就是成就自己。

川流不息的念頭
2022 9月 (II)

我們的念頭一個接著一個,念念相續,就像流水一樣,奔流不息,剎那不住,一般人都在妄想的心念中過生活,心常隨所緣的外境而變動不已,如捕風追影似的無一實在。例如齋堂用齋時,吃到一道很美味的菜,正享用得歡喜時,突然一隻蚊子在眼前飛來飛去,我們的心便受了干擾,邊吃飯邊想趕走蚊子,美味的菜餚,當下食之無味,原來,「好吃」與「不好吃」都是我們的念頭在分別。心念好,身心能安樂;心念不好,身心也受苦,修行就是要修我們這顆心,善惡從心起,所以我們要時時觀照自心、善護己心。

安全感也是無常
2022 9月 (I)

安全感是一種滿足的感覺,人們選擇活在自己感覺安全的環境當中,卻怎麼也逃不開生活中種種的無常,如同新冠疫情全球爆發,大家疫苗一劑接著一劑的接種,而病毒卻也不斷地在變種。佛法教我們認識無常,我們沒有辦法永遠留住生命的美好,所以更要珍惜和善待每一個當下。千年松柏挺立於天地間使人歌詠,剎那絢麗的彩虹,也能給人希望和歡喜,人的一生是長也好、是短也罷,總要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留下令人懷念的光輝。

忙中有定
2022 8月 (II)

法會結束後,師父上人開示:「舉辦一場法會就像辦喜事一樣,大家要用歡喜心來付出,護持道場,迎接信眾回寺參加、禮拜,能夠比平常多分擔一點工作是好事,一方面積集自己的福德資糧,一面展現我們的承擔力。法會當中,事情越多我們的內心要越穩定、越安定,老老實實一步一步地去完成我們負責的工作,而不是一忙就亂無章法,事情越處理越複雜,千萬不要忙的時候埋怨,清閒的時候又沒有目標,所謂:『忙中有主宰,閒中有把柄』忙或清閒都是要我們自己去體會的人生。」

善的循環
2022 8月 (I)

師父上人開示:「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看彼此好的一面,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優點和長處,在修行的過程中,每個人累生累世修來的善根福德皆不同,可分為上根性、中根性、下根性的人。就如同樹有大樹、中樹、小樹,當法雨普潤,依樹根的大小,吸收的水分也會有所不同。人亦是如此,彼此在凡夫地修行時,上根性的人慈悲教化中根性的人,中根性的人慈悲教化下根性的人,用佛法正向的力量,在善的循環中,不斷增上,度化眾生,才不辜負人身!

聞法的重要
2022 7月 (II)

佛陀成道後,四十九年行腳說法,有無數弟子聞佛說法後而開悟,可見佛法能改變我們的命運。生死輪迴之中,若非來世「增上」便是「墮落」,能按照佛陀的教授、教誡,一直修善法,才能不斷增上。雖然每個人的根性不同,對法的體悟也會不同,但聽聞正法絕對會有收獲,不聞法就不知道修行的方法和方便,所以要把握因緣,不要蹉跎想著等更好的時機再來修行聞法,要發願時時刻刻、生生世世都要和佛法結緣,聞、思、修、證,才能領受佛法不可思議的功德。

持續的精進
2022 7月 (I)

身體的健康與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生活環境不清潔,身體就不會健康,心也不會自在,如果能把自己的生活空間佈置得整潔有內涵,當下就在淨土中。同樣的道理,每個人的心都是一畝田,能勤勞的開發這塊心田,就會有好的收成,如果懈怠不努力,本來肥沃的田地任其荒蕪,土質也會漸漸變化,變得很難去種植收成。世間上的百草稻蔬、藥木叢林都是依地而生長,功德善法也是如此,是依著不放逸心持續的精進來成就的。

善觀自心
2022 6月 (II)

一位好的廚師作菜給主人食用,會觀察主人的喜好與口味,並烹飪出讓主人吃得歡喜的料理。若是不在意主人的口味,任憑自己的意願發揮,使主人吃了感到不悅,就不是一位好的廚師。修行也是一樣,若不學習觀察自心,任憑自己散亂如潮水般的念頭一波波的湧進,就不會看到自己的過失,也永遠不會進步。反之,時時覺察自己的心,一有負面的念頭生起,馬上用佛法來對治,勤加練習,漸漸養成了正面思考的習慣,轉雜染為清淨,才是修行的意義所在。

幸福是無怨無悔
2022 6月 (I)

師父開示,「不求十全十美但求無怨無悔」,人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所遇到的人和事,都要盡心盡力去對待、去完成,那麼即使最後無法達到十全十美,但總能無怨無悔。 用心去做每一件事和對待每一個人,得到最多的其實是自己,因為每件事都用心,所以事後不會後悔沒有全力以赴,因為善待每一個人,所以不會對離去的緣分感到惋惜,也不會在心中留下自責和後悔,如此即是無怨無悔的幸福。

欲望是一種陷阱
2022 5月 (II)

每個人都想擁有幸福、快樂,卻又很容易被欲望所迷惑,當我們的感官接觸到外在自己喜愛的事物時,心就會被它所吸引,而開始追逐它,當我們得到了,又期望自己喜愛的事物不要改變、離去,如此而失去了內心的平靜、難以滿足。 佛陀不反對我們享受生活,而是教我們用清淨的心享用福報,並教我們用智慧來觀察世間的無常,得到的終究會失去,知足常樂,並依佛陀的教誡不斷修行增上,不追逐欲望,自然能擁有一顆安詳的心,生活更自在。

一切隨緣
2022 5月 (I)

師父上人開示: 幸福原來這麼簡單--開心、健康的活著,源於心念、心量的格局。 我們來到這世間,只是一個過客,什麼事情要隨順因緣,才能灑脫自在! 眼睛把事情看得太真的時候,就會引發很多的分別、比較、計較、不能厚道,也笑不出來,自然內在發酵起煩惱,互為影響,損人不利己,不知這世間皆是因緣假合。來這世間扮演好自己,隨緣、隨分地盡己力而為,人的生生世世就像那旅館的過客,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心。

善惡業習 逐境而生
2022 4月 (I)

修行要有成,必需有很大的決心和毅力!地藏經裡有比喻:無始以來我們的習氣剛強,性識無定,時而正念時而妄想,忽而為善,忽而作惡,不能做主宰。常常是做了錯事,向佛菩薩懺悔,拜三拜起來,出了門,馬上又忘了。就如水中的魚在補魚網裡徘徊許久進進出出,到頭來還是落入網裡。所以每天一定要有加行的功課,依著佛陀的聖言量,依八正道、十善業來修行,不斷的懺悔,不斷的發願,當我們正念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習氣與業力自然也就慢慢的淨化。

把握因緣 奉侍師長
2022 3月 (II)

佛陀在華嚴經中開示:善知識者如乳母守護,不令作惡故。 如良醫,能治煩惱諸病故。 如船師,令到智慧寶洲故。 師長,就是我們的善知識,為了我們的善根,為了佛法的延續,用心良苦!不要等到善知識不在了,才發覺到善知識的可貴,要知道現在能奉侍師長、能端上一杯茶供養是何等的幸福! 善知識難遭難遇,長養我們的法身慧命,因緣稍縱即逝,有善知識的教導、有長輩的庇蔭我們真的很幸福! 所以把握當下因緣,好好的奉侍師長,是修福培德之要也!

修行得安定
2022 3月 (I)

師父開示,當你發現自己的內在很容易被外界紛紛擾擾的環境所影響,就表示自己的修行需要加強了。想安定內心一定要有足夠的修行資糧,修行是很現實的,一日修行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你若完全不用功,資糧就會一天天減少,修行的基礎如果紮實了,內在自然越來越安定!所以一切都要靠自己真真實實的去實踐,這樣我們才能穩定內心的光明,並將這個光明不斷擴大照一切世間。

真正的修行
2022 2月 (II)

師父開示,為什麼每天都在薰習佛法卻還是無法斷煩惱,那是因為沒有用心去體會,聽經聞法卻沒有用心去思惟,進而實踐,那麼聽得再多也是不能受用。 所謂的修行,不是把自己關在茅草屋裡打坐就叫修行,而是要運用在生活當中,越發心就越能體悟佛法。 修行就是要慢慢把心修到安定,然後聽見自己內在的聲音。修行不是在生活中獨處,能在萬相之中不起煩惱,才是真正的修行。

親近三寶 快樂一百分
2022 2月 (I)

師父上人開示大眾:所謂「親近」,是要知道佛菩薩所發的是什麼願?比如: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有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度眾生有十大願…。 親近是要追隨諸佛菩薩,跟隨他們的慈心悲願,並在師長的引領下,不斷的熏習、學習、發願,最後自己也和諸佛菩薩同願心,這才是「親近」的真義。 佛菩薩的行願當中,又以大悲為上首,發悲願並深入法義,內化成一股正能量,才能在遇到障礙時,不退初心。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遇到事情時,沒有正念看待,無明一來,常常是自己障礙了自己,一旦有了慈心悲願的正能量,就能守護好自己的初心,繼續往目標前進。

越學越快樂
2022 1月 (II)

師父開示,既然學佛了就要學得有價值,遇到事情能夠自我調適,並適當的轉換,藉事練心,仔細思惟為什麼佛陀會告訴我們要這麼做,學佛是讓我們越學越明白,越學越開闊,把眼光放遠,把心量放大,漸漸去除執著和分別的心,就能看清世間的道理。反之,如果還跟學佛之前一樣,遇到事情只會執著自己的觀點,沒有反省深思,往往造成自己和他人的不快樂。 學佛應該要越學越放下、越快樂、越自在才是啊!

學佛還是佛學研讀
2022 1月 (I)

師父上人開示:我們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在學佛,可曾想過我們有學到佛的智慧、慈悲、施捨和心量嗎?有學到佛陀為眾生犧牲的菩薩心嗎?學佛的人要常常思考反省:「究竟我學到了甚麼?」。學佛就要行佛,將佛陀所說的法落實在生活、行為、思想當中,這才是學佛的真義!如果只將佛法當成紙本上的佛學研究,是永遠無法體會到生命中運用佛法的樂趣的。

身心皆精進
2021 12月 (II)

師父開示,真正的精進是身心都要精進,精進才能夠真正的覺知。身體精進是時時覺察注意自己的威儀;心理精進是觀照內心的生住異滅、覺察世間的成住壞空、體悟人生是生老病死。 所以為什麼說佛法就是活法,精進修行不只是不停地讀經打坐,修行更要在生活中有所體悟並以精進的態度過生活。如果總是身心茫茫然,身心沒有安住在當下,連生活中的小事都沒有辦法處理圓滿,那怎麼能稱得上是精進呢?

身心調和
2021 12月 (I)

師父開示,人只要遇到病痛,就容易過度緊張,其實「病」是怎麼來的?「病」是因為體內四大不調而引起的,要讓身體的病消除,就要先使它調和,「病相」出現,表示身體免疫系統的警覺性高,它在告訴你~身體不調了,要多注意,所以不要一有現象出來就大驚小怪,只要找到調和的方法,病相就會慢慢減緩。身體不調和就需要調整,心裡不調和也是一樣,否則內在煩惱不斷,就無法得到輕安自在,所以不論身或心都應該保持在平和、平衡的狀態,身心都健康,處事便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