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悲願傳我心


聞法的重要
2022 7月 (II)

佛陀成道後,四十九年行腳說法,有無數弟子聞佛說法後而開悟,可見佛法能改變我們的命運。生死輪迴之中,若非來世「增上」便是「墮落」,能按照佛陀的教授、教誡,一直修善法,才能不斷增上。雖然每個人的根性不同,對法的體悟也會不同,但聽聞正法絕對會有收獲,不聞法就不知道修行的方法和方便,所以要把握因緣,不要蹉跎想著等更好的時機再來修行聞法,要發願時時刻刻、生生世世都要和佛法結緣,聞、思、修、證,才能領受佛法不可思議的功德。

持續的精進
2022 7月 (I)

身體的健康與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生活環境不清潔,身體就不會健康,心也不會自在,如果能把自己的生活空間佈置得整潔有內涵,當下就在淨土中。同樣的道理,每個人的心都是一畝田,能勤勞的開發這塊心田,就會有好的收成,如果懈怠不努力,本來肥沃的田地任其荒蕪,土質也會漸漸變化,變得很難去種植收成。世間上的百草稻蔬、藥木叢林都是依地而生長,功德善法也是如此,是依著不放逸心持續的精進來成就的。

善觀自心
2022 6月 (II)

一位好的廚師作菜給主人食用,會觀察主人的喜好與口味,並烹飪出讓主人吃得歡喜的料理。若是不在意主人的口味,任憑自己的意願發揮,使主人吃了感到不悅,就不是一位好的廚師。修行也是一樣,若不學習觀察自心,任憑自己散亂如潮水般的念頭一波波的湧進,就不會看到自己的過失,也永遠不會進步。反之,時時覺察自己的心,一有負面的念頭生起,馬上用佛法來對治,勤加練習,漸漸養成了正面思考的習慣,轉雜染為清淨,才是修行的意義所在。

幸福是無怨無悔
2022 6月 (I)

師父開示,「不求十全十美但求無怨無悔」,人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所遇到的人和事,都要盡心盡力去對待、去完成,那麼即使最後無法達到十全十美,但總能無怨無悔。 用心去做每一件事和對待每一個人,得到最多的其實是自己,因為每件事都用心,所以事後不會後悔沒有全力以赴,因為善待每一個人,所以不會對離去的緣分感到惋惜,也不會在心中留下自責和後悔,如此即是無怨無悔的幸福。

欲望是一種陷阱
2022 5月 (II)

每個人都想擁有幸福、快樂,卻又很容易被欲望所迷惑,當我們的感官接觸到外在自己喜愛的事物時,心就會被它所吸引,而開始追逐它,當我們得到了,又期望自己喜愛的事物不要改變、離去,如此而失去了內心的平靜、難以滿足。 佛陀不反對我們享受生活,而是教我們用清淨的心享用福報,並教我們用智慧來觀察世間的無常,得到的終究會失去,知足常樂,並依佛陀的教誡不斷修行增上,不追逐欲望,自然能擁有一顆安詳的心,生活更自在。

一切隨緣
2022 5月 (I)

師父上人開示: 幸福原來這麼簡單--開心、健康的活著,源於心念、心量的格局。 我們來到這世間,只是一個過客,什麼事情要隨順因緣,才能灑脫自在! 眼睛把事情看得太真的時候,就會引發很多的分別、比較、計較、不能厚道,也笑不出來,自然內在發酵起煩惱,互為影響,損人不利己,不知這世間皆是因緣假合。來這世間扮演好自己,隨緣、隨分地盡己力而為,人的生生世世就像那旅館的過客,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心。

善惡業習 逐境而生
2022 4月 (I)

修行要有成,必需有很大的決心和毅力!地藏經裡有比喻:無始以來我們的習氣剛強,性識無定,時而正念時而妄想,忽而為善,忽而作惡,不能做主宰。常常是做了錯事,向佛菩薩懺悔,拜三拜起來,出了門,馬上又忘了。就如水中的魚在補魚網裡徘徊許久進進出出,到頭來還是落入網裡。所以每天一定要有加行的功課,依著佛陀的聖言量,依八正道、十善業來修行,不斷的懺悔,不斷的發願,當我們正念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習氣與業力自然也就慢慢的淨化。

把握因緣 奉侍師長
2022 3月 (II)

佛陀在華嚴經中開示:善知識者如乳母守護,不令作惡故。 如良醫,能治煩惱諸病故。 如船師,令到智慧寶洲故。 師長,就是我們的善知識,為了我們的善根,為了佛法的延續,用心良苦!不要等到善知識不在了,才發覺到善知識的可貴,要知道現在能奉侍師長、能端上一杯茶供養是何等的幸福! 善知識難遭難遇,長養我們的法身慧命,因緣稍縱即逝,有善知識的教導、有長輩的庇蔭我們真的很幸福! 所以把握當下因緣,好好的奉侍師長,是修福培德之要也!

修行得安定
2022 3月 (I)

師父開示,當你發現自己的內在很容易被外界紛紛擾擾的環境所影響,就表示自己的修行需要加強了。想安定內心一定要有足夠的修行資糧,修行是很現實的,一日修行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你若完全不用功,資糧就會一天天減少,修行的基礎如果紮實了,內在自然越來越安定!所以一切都要靠自己真真實實的去實踐,這樣我們才能穩定內心的光明,並將這個光明不斷擴大照一切世間。

真正的修行
2022 2月 (II)

師父開示,為什麼每天都在薰習佛法卻還是無法斷煩惱,那是因為沒有用心去體會,聽經聞法卻沒有用心去思惟,進而實踐,那麼聽得再多也是不能受用。 所謂的修行,不是把自己關在茅草屋裡打坐就叫修行,而是要運用在生活當中,越發心就越能體悟佛法。 修行就是要慢慢把心修到安定,然後聽見自己內在的聲音。修行不是在生活中獨處,能在萬相之中不起煩惱,才是真正的修行。

親近三寶 快樂一百分
2022 2月 (I)

師父上人開示大眾:所謂「親近」,是要知道佛菩薩所發的是什麼願?比如: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有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度眾生有十大願…。 親近是要追隨諸佛菩薩,跟隨他們的慈心悲願,並在師長的引領下,不斷的熏習、學習、發願,最後自己也和諸佛菩薩同願心,這才是「親近」的真義。 佛菩薩的行願當中,又以大悲為上首,發悲願並深入法義,內化成一股正能量,才能在遇到障礙時,不退初心。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遇到事情時,沒有正念看待,無明一來,常常是自己障礙了自己,一旦有了慈心悲願的正能量,就能守護好自己的初心,繼續往目標前進。

越學越快樂
2022 1月 (II)

師父開示,既然學佛了就要學得有價值,遇到事情能夠自我調適,並適當的轉換,藉事練心,仔細思惟為什麼佛陀會告訴我們要這麼做,學佛是讓我們越學越明白,越學越開闊,把眼光放遠,把心量放大,漸漸去除執著和分別的心,就能看清世間的道理。反之,如果還跟學佛之前一樣,遇到事情只會執著自己的觀點,沒有反省深思,往往造成自己和他人的不快樂。 學佛應該要越學越放下、越快樂、越自在才是啊!

學佛還是佛學研讀
2022 1月 (I)

師父上人開示:我們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在學佛,可曾想過我們有學到佛的智慧、慈悲、施捨和心量嗎?有學到佛陀為眾生犧牲的菩薩心嗎?學佛的人要常常思考反省:「究竟我學到了甚麼?」。學佛就要行佛,將佛陀所說的法落實在生活、行為、思想當中,這才是學佛的真義!如果只將佛法當成紙本上的佛學研究,是永遠無法體會到生命中運用佛法的樂趣的。

身心皆精進
2021 12月 (II)

師父開示,真正的精進是身心都要精進,精進才能夠真正的覺知。身體精進是時時覺察注意自己的威儀;心理精進是觀照內心的生住異滅、覺察世間的成住壞空、體悟人生是生老病死。 所以為什麼說佛法就是活法,精進修行不只是不停地讀經打坐,修行更要在生活中有所體悟並以精進的態度過生活。如果總是身心茫茫然,身心沒有安住在當下,連生活中的小事都沒有辦法處理圓滿,那怎麼能稱得上是精進呢?

身心調和
2021 12月 (I)

師父開示,人只要遇到病痛,就容易過度緊張,其實「病」是怎麼來的?「病」是因為體內四大不調而引起的,要讓身體的病消除,就要先使它調和,「病相」出現,表示身體免疫系統的警覺性高,它在告訴你~身體不調了,要多注意,所以不要一有現象出來就大驚小怪,只要找到調和的方法,病相就會慢慢減緩。身體不調和就需要調整,心裡不調和也是一樣,否則內在煩惱不斷,就無法得到輕安自在,所以不論身或心都應該保持在平和、平衡的狀態,身心都健康,處事便無礙。

學以致用
2021 11月 (II)

法師開示,想要對佛法有更多的體會,在生活中就要越發心,修行路上最主要的困難,就是如何改掉自己的習氣,如果只是坐在佛前看經,是無法改變的,就像你懂了道理卻沒有去實踐一樣。唯有在生活中發心,經由處理事情的過程,學習並觀察到自己的習氣與不足,運用佛法的智慧去改變,這才是真的修行,真的將佛陀所教的學以致用。

凡夫與菩薩的差別
2021 11月 (I)

師父上人開示:修行一路走來感觸很深,凡夫之人當遇到身體生病或是內心遇上煩惱,都是向外怪罪他人,為什麼?因為缺少智慧的關係,菩薩則不然,菩薩遇到事情時,會自己省覺、慚愧,凡夫則會認為都是別人造成了今天的自己,沒有用慚愧的心來反省,因此凡夫始終在生死輪迴中受苦,所以智慧很重要,修行需要智慧才能突破,若缺少智慧,所修功德是有缺漏的,今天心情好就歡歡喜喜的做,明天心情不好就將該做的都放掉不管了,這就是凡夫和菩薩的差別!

主動改變習氣
2021 10月 (II)

如果一個人不願意主動去改變自己的觀念和習氣,即使身邊的人多想幫助他,也是無可奈何!當我們的習氣一直無法改變跟調伏,就是一種業力,如果真心的想要改變,就必須拿出相當的決心和毅力轉變自己個性上的缺陷,業力之所以這麼難以扭轉,是因為那是長時間所積集而來的習氣,積習難改啊!所以師長才會不厭其煩,時常耳提面命的提醒大家,要培養好的習氣,而壞習氣一發現就要改,不然時間一久,想要扭轉就更困難了,大家一定要時刻自我警惕啊!

自省和自覺的重要
2021 10月 (I)

法師開示,人生一定要懂得自我省覺,所謂高處不勝寒,當你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責任,慢慢成長到某個階段時,大家對你就越來越客氣,你的缺點和不足,大家看在眼裡也不會指出來,有心的善知識也只是輕輕一點,能不能自我省覺,但看自己平日的用功深淺。 而日常生活中,養成反觀自省的習慣,對於別人的意見,不管有沒有道理,我們都要省思分析,有理的虛心接受並調整,見解不同的也要謙下包容,微笑感謝。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更何況我們出家的行者,每日何止三省吾身,而是要念念的自省與自覺,如此道業才能有所增長。

佛教的修行生活
2021/9/19

一位虔誠的信眾,為了要學習古代大德簡樸的精神,一條毛巾用了十多年,破了好幾個洞並染上了洗不去的黑點,師父上人得知此事後,慈悲開示:「釋迦佛未出家前是太子,所以他在世間的生活、文化都是最高尚的,雖然他最後出家修行了,但在很多生活習慣和細節上,自然會把文化融入到他的修行生活裡,所以佛教的修行生活,不會像苦行者那麼邋遢、不注重衛生,只是出家是為了要修行、要解脫,所以必須淡泊名利、淡泊物慾,因此佛教是非常中道的,更重要的是,不論佛說的法或他的生活、思想,在他日常生活實踐當中,都是非常理性、非常正派,我們要學習的是佛陀和祖師大德的精神,至於和我們健康有關係的生活衛生方面,同樣要重視。」

行願的重要
2021/9/12

師父上人開示:「發了願,還要行願、不斷實踐,才會有好的結果,就像人人都說某食物好吃,那也要自己吃過了才知道好在哪裡! 曾經有故事說一位大富長者,擁有無數奇珍異寶,唯獨缺罕見的深海赤珍珠,因深海巨蚌難尋,而且生性嗜血,潛入深海者必須以刀刺身,以血引誘大蚌出殼食之,才能趁機剖蚌取珠,經過三年的時間,才終於得到一顆完美的大赤珍珠,他在觀賞那珍珠華美的光彩時,大兒子問:『這珍珠從哪裡來?』小兒子搶答:『當然是從口袋裡來!』大兒子也一派天真的辯說:『不是啦!寶珠是長在我們家裡的大甕中。』佛陀便以此珠比喻,人們只看到成佛的結果,卻不知成佛必須修諸萬行、積功累德,哪裡是發願而不行願就能達成的啊!」

願力不可思議
2021/9/5

諸佛菩薩都是乘願而來的,我們人生在世,每個人追求的都不一樣,有的人追求榮華富貴,有的人追求世界和平,既然我們學佛了,就要自己想清楚我們要追求的是什麼?時時心中都要有願,願是生生世世、累劫累世來的,一直到成佛那天,所以不管如何我們都要發好願,有時候我們人都會遭遇到煩惱或不如意的事,善念一發即種下善因,不善念一發出來也就種下惡因,種子就開始冒芽,等有一天它開花結果了,如果你發的是善願,哪生哪世你就遇上善知識跟你點化,有可能就開悟證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全靠自己選擇了!

靈活的學習
2021/8/29

法師開示,生生世世的輪迴中,我們在這一世可以學佛,聞法,是累劫修來的福報因緣,在為自己慶幸的同時,也要提醒自己,學佛不是把自己學得硬梆梆的不知變通,東一個道理、西一個規矩,把自己和他人都綁得死死的,學佛應該要學得很正向,很積極,越學越輕安自在才對,學到了道理要會活用,不會活用就只會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來,那麼學得再多也是徒然。

訓練應對的能力
2021/8/27

師父開示,年輕師父正在學習第一線的寺務工作,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事,在應對上要靈巧一點,有人提出寺務上的需要,要先思考他的需求,是否合乎常住的規矩,會不會影響常住的莊嚴性,不宜在第一時間就答應下來。有不懂的地方,或是沒有把握如何處理的事情,應告知對方,你已經了解他所提出的需求,並將向上報告,謹慎應對與處理,才能維持好一個團體的制度。

適材適用
2021/8/15

師父開示,人如果可以在當下修行,是一種功夫,如果可以在當下不分別,就是一種修行。一間道場的永續,要有四眾弟子的護持,有許多事情需要人發心,結合眾人的力量非常重要,所以身為領導者,一定要有欣賞人的心量,不要用分別心去看待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能讓自己和他人都得到快樂,適材適用更是一門修行的功夫。

精進心才能得到功德
2021/8/8

一日,大眾師父做完早課,師父上人開示:「人在修行道上,要時常保持精進心,做早晚課的時候,不僅唱誦好聽,還要具備精進心,精進心若不夠,功德就很微薄,金光明經中說,修行沒有精進心,則佛道不成,不得安樂。我看你們年輕人,站在大殿裡課誦很莊嚴,但精進心不夠,課誦就是要很虔誠,用很歡喜的心去助人,否則顯現出來的只是一個莊嚴的相而已,身心沒有合一,功德就無法顯現出來,所以一定要精進,積集各種因緣、福報,如此才能在三寶的地方得到功德。

「梵唄」也能成為我們修行的方便
2021/8/1

法師開示:「透過法會梵唄的和諧與和合,道場就產生了和合的氣氛,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同樣地,一個道場住眾和合也一定興旺,佛法才能久住於世,但關鍵是如何和合呢?就音聲來說,每個眾生都有他音聲的特色,要怎麼和合?地藏菩薩在十方世界分身千百億,但最後釋迦牟尼運用神通力,他們能共入一席,就是先將自己的看法和獨特的韻調放低,放低不是不出聲、不參與,譬如我們有時候處理常住寺務時,遭到他人的誤解或不認同,我們也要面帶笑容,如果能從共修法會中這樣觀照生活,這法會就有助於自我反省、自我檢討,若能這樣自我觀照,我們的修行就有進步,同時,在與自己相應的經教字句中,佛法流入了我們的內心,此時的梵唄就成了我們修行的方

專注還是空過
2021/7/25

師父為大眾開示,修行不可能是一蹴可幾的,而是一天一天累積來的,所以為什麼要專注在當下,因為不專注就代表空過,空過的時間就像流失的沙,一無所得,如果讓自己養成了空過的習性,空過一刻、一時,漸漸變成空過一日、一月,最後便空過了一生。可貴的一生究竟要專注還是空過,答案顯而易見,但能不能做到,就要看自己有沒有足夠的實踐力了。

細節決定一切
2021/7/18

師父開示,為什麼師長每個細節、每個角落都要要求,祖師云:「生活上每個角落都是修行的道場」,身為出家人,日常的點點滴滴都要莊嚴,看得見的地方要清淨整齊,別人看不見的角落更要整齊莊嚴,這樣才能累積氣質和文化。如果每個細微的地方都能處理好,整個大環境的氛圍自然就會寧靜清雅,所以說細節決定一切,就是這個意思。

學習承擔
2021/7/11

一日師父交辦要採購煮菜用的咖哩,找好商家後,第一時間就立即回報,結果師父再提出一些問題時,自己卻答不出來,只能說:「再詢問看看!」師父上人開示:「古人說過『居安思危』,當我們還處於長輩庇蔭的時候,自己要趕緊多修一些福報,不但要多方學習,更要勤勞動手為大眾服務,並學習承擔責任,幫忙解決問題,譬如今天大寮需要咖哩粉,我們著手選購的時候,不僅僅是說一樣做一樣的聽命行事,這樣不能真正幫大眾處理好事情,必須將問題考慮周全,了解細節之後再來回報,這才是一個願意承擔責任、能夠幫忙解決問題的表現!」

珍惜愛護常住物
2021/7/4

師父看見年輕師父離開工作位置時,沒有將物品放回原位,還把私人物品隨意擺放在桌上,便藉機教育,我們日常使用的一切都是屬於常住的,所以一定要有珍惜的心,道場是百年之計,如果每個使用的人都不懂得愛護,那麼常住物就很容易受到損壞,道場的維護是要時時刻刻注意的,今天這個座位是你在使用,改天也許就換成別人,所以為了常住和下一個使用者,我們都應該謹慎使用,小心愛護。

聽誰的話
2021/6/27

師父開示,現在這個時代,資訊越來越多,訊息越來越複雜,要如何去分辨?內心遇到問題時,要聽取誰的意見?答案當然是要聽有智慧、有經驗的人的話,要多親近有德行的人,才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才能好好的思維,在思維過程中得到學習與進步。在成長過程中能夠有長輩、父母親、師長在一旁指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有善知識可以親近的我們,是很有福報的,所以在當下要很珍惜這份善因緣。